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工类
专业特色:本专业于1972年首次招生,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类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培养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科学研究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已形成机械设计、抗疲劳制造、机械电子、数字成形等4个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毅”品格、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适应机械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系统测试与控制、科学研究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应用专题实践、毕业设计。
毕业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广泛,涵盖设计与研发、生产与制造、自动化与智能制造、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与技术支持、销售与市场以及教育与科研等多个领域。可以从事机械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线规划与设备调试、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产品质量检测与质量体系建设、项目规划与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与产品推广,以及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技术研究。随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及个性化定制的发展,该专业就业前景乐观,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理工类
专业特色:本专业于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厦门市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2022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3年中国软科专业评估为A级(全国352个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排位29名);2023年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获批“厦门市五一先锋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机电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在机电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技术、项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目前已形成机电系统控制和海洋机电装置等2个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诚毅”品格、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能够适应国家和地区机电工程行业发展需要,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机电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在机电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技术项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智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基础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机器视觉技术。
毕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机电系统设计、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电子电路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制造、研究、生产管理和销售等工作。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理工类
专业特色:本专业设立于2019年,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三批新工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建设有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与设施,在2023年中国软科专业评估中荣获B+级,在全国312个智能制造专业里位居第70名。目前开设智能装备设计与智能信息系统两个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打造具备智能装备/产品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系统控制管理及故障诊断等能力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以契合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大势。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智能制造技术基础、智能控制基础、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智能工厂集成技术、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等。
毕业前景:《中国制造 2025》的核心聚焦于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既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攻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广泛,主要涵盖以下领域:智能装备/产品的设计开发(融合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开发智能装备或智能产品)、智能制造系统开发(从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控制编程等)、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从事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统运行管理与故障诊断等工作)。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工类
专业特色:集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由原厦门水产学院渔船动力机械与食品冷冻冷藏两个本科专业发展起来,至今已形成热能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热力发动机、新能源工程和制冷工程四个特色专业方向。本专业为福建省唯一开设的能源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目前为福建省特色专业,福建省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获批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办学50多年来,共培养近5千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专业学生每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6%。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诚毅”品格、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双碳战略发展需要,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具有实践、应变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新能源及储能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实施、项目运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热交换器原理及设计、锅炉原理、燃烧学、电厂热工自动化、内燃机原理与构造、内燃机设计、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装置设计、空气调节、制冷空调自动化、新能源理论基础、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储能技术、热力设备及系统优化等。
毕业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是目前国家节能减排和“两碳”战略所急需的人才,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紧缺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可在能源、动力、环保、化工、制冷、交通等多个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另外,在当前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新能源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理工类
专业特色:本专业起源于1972年原厦门水产学院制冷工艺本科专业,1993年新办制冷与空调专业,2004年成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3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23年在中国软科专业评估为B级(全国198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排名83名)。本专业已于2024年通过住建部工程教育评估(认证)。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能够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测试技术、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建筑冷热源、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自动化。
毕业前景: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驱动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稳定。厦门市制冷学会挂靠制冷与空调工程教研室,借助我校的制冷空调学科平台开展工作,使本专业与企业公司的联系更加密切。从事制冷空调行业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在福建(厦门、福州、泉州为主)的分布尤其密集,具有丰富的校友资源优势。毕业生可进入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这四大用能主体,从事人工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与运维,产品制造等工作。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工程咨询服务公司、设计研究院、工程建造公司、工程运维管理公司、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公司、环境与能源管理机构等。担当工程师,行政管理或企业经营等岗位职责。